(上接二)地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买到比较满意的房子有着关键的作用。例如,学区、地理位置,邻居,地形、户型、装修、朝向、结构、环境、年代、庭园、绿化、植被、栅栏、建材、电器、能源、取暖、空调、排污、公共停车、泳池、给排水、能源、壁炉、灌溉设施、面积、地税和减地税、STAR、CO、邻居、污染治理计划和建设规划,或者还有风水等等,无不影响质量和价值。这应是买家学习时间分配最多的部分,是功课到位与否的标识。也是买家后悔发生率极高的地带。
从难易程度上看,地点是最重要的,却是最容易选定的,极少有买家长时间选不定地点。而质量的勘察相对就困难得多,不仅是由于它的复杂性在短期内没法全面认识,而且通常是买家自设的买入计划没留有继续学习的时间,特别是第一次买房的华人移民更是短期内难以消化这密集的信息。而质量的判断又直接影响其价值的判断,从而影响最终的交易价格。这当中的 “来不及搞懂” 就是丁先生您所说的懵懵懂懂之所在。对买家来说,价值判断的捷径主要有经纪对当地市场最近销售记录的书面分析,再有当事人实际看房经验累计和对目标房的质量比较,所进行的综合评估。这个琢磨、计算、比较和分析的过程才是难中之难,既就是专业的估价师和老练的经纪也经常难以拿捏。
现实生活里,买家需要了解大量的地产知识与没有足够学习时间的矛盾,成了买房夹生饭的主因,也成了买家后悔的病因。做得专业的经纪一定是引导方面的专家里手,这还不够,还得努力地向买家宣传,介绍和强调具体的质量情况,尽可能多地帮助买家进入状态,给买家创造良好的外因环境。
许多华人新移民,受过教育,英语好,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获得了成功,挤进了美国中产阶层甚或上流社会,但生活千头万绪,精力分配很挤。在美国奋斗的过程里,他们为立足,发展,婚配,适应文化环境,生育,教育,健康,身份等已经搞得或正在处于精疲力尽状态,挤不出时间学习地产知识,也没有时间了解诸如建筑材料,家用电器,泳池维护等方面的知识,更没有割草、施肥、剪枝,清院的经历。而买房从决定到入住,一般半年内就完成了。他们往往利用工作和休息时间向一知半解的同事或朋友咨询,必有所获也定有指导意义,可总是失之偏颇,虽有量上的积累,却远未达到质的变化,他们来不及充满 “电”,就得释放,所应该学习的地产知识和已经学习到的相差甚远。就这样,他们把买前应该学到而未学到的地产知识无奈地推到买后,必然造成买后才不断发现这也买得不对,那也谈得不行;这也需要修,那也需要换的普遍现象,造就了普遍的后悔。
还有许多人,买后就提不起精神再学了。认为买都买了,急用先学,缓用后学。这就为以后再买房留下再后悔的可能。来美数十年,买房几次,回回后悔,悔诲不一样。
其实,有一笔账这些人没算清,买前花些时间学习地产知识,却可以为自己节约成千上万,比许多人相同时间工作的收入还要多十倍百倍。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少数买家没兴趣学,不用心学,拒绝学,甚至装懂的现象。如果这些人以后再后悔,那不是自找吗?
一郭姓顾客购买能力有限,买不到学区、质量和价格都较好的房子,又急于下手。匆忙间,买了学区较好,价格可以接受,但质量较差,又挨车辆通行率高的路边房。最为有意思的是,他原本是一定要排除繁忙路边房子的,完全是买前被路中没有标画黄线的情况(这种既是繁忙路又不标黄线的路面很少)混淆了自己的判断,误以为不是交通“繁忙路”。他是从上市经纪手中直接买下的,而该经纪没有义务争取他的最大利益,没有给他揭示路况信息。郭先生的这个不准确的路况判断严重影响了他对该地产的价值判断,很可能以高出实际市场价值的价格买下。等他以后明白过来能不后悔吗?
5,对自己实际购买能力估算不准确或者收入不稳定的买家。通常买家是按收入计算购买能力的,如果没有留够养护房子、庭院维护、预防灾害、紧急情况处理的预算,就可能会发生入不敷出的情况。
一马姓先生由于没有留够这些必须的开支,先砍夏天的庭院维护预算,满院杂草丛生,邻里关系失和;再减冬天的取暖费用,孩子常生病,老婆常唠叨;住了4年买不起家具,屋内空阔,放置东西的纸盒随处都是;岳母气愤回国。
6,放弃专家验屋和最后验收权的买家。签合同前的验屋是买家雇请专业验屋师对房子进行的专家勘验的程序,结果是可以拿来再举谈判的。而过户前的最后验收是买家最后确认地产及其附件的状态性验收,一般损坏情况也是可以在过户时追讨补偿的。而买家放弃此项权利,就意味着自己将面对和承担由此引发的风险。
一洪姓先生买了64万的房子,不做验屋,过户后为修复地库和屋顶漏雨花了2万多元。
7,文件保存不全的老房买家。有些文件与房子一体,丢失再找可能很麻烦,特别是 25 年前的 CO,由于当时的公共记录条件有限,甚至永远找不到了。合同约定由卖方过户时提交的相关文件,买家都要一一对照,收好,保存好。否则,轻则再花一次申请费,重则拆墙验线验管,查油测气,拆掉这个不合法的,加建那个被拆掉的,成本很高。(下接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